北京 [切換城市]
崔 顥(唐)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
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
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
日暮鄉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
憑欄遠望,天際白云、腳下大江,再加上一顆感己傷時的心,一首好詩便已呼之欲出。這座聳立在武昌蛇山之上的“天下江山第一樓”(下圖,江煌攝),似乎天然便是文人騷客吊古懷鄉的好去處。
詩因樓而作 樓借詩而名
當時,宦游天下、四處漂泊二十載的崔顥終于得回長安為官,途經武昌登臨黃鶴樓。遠望水霧江煙、芳草萋萋,倦鳥歸林、游船歸航,在逝者如斯、世事茫茫的想象中,鄉愁頓生,一首高唱入云的七律縱筆得來,成為黃鶴樓的千古注腳。
千百年來,江河沿岸,樓宇何止萬千,但唯有此樓堪稱第一;來此樓臨風懷古的唱詠又何止萬千,但唯有此詩被推為絕唱。后人演繹,稱李白登樓時詩興大發,卻也無奈擱筆,感嘆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”。
詩因樓而作,樓借詩而名,文川相襯,交相輝映。從此之后,武漢人習慣將自己的城市稱為白云黃鶴之鄉,黃鶴樓成了這座城的圖騰。
追根溯源,唐代《元和郡縣圖志》曾記載,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,當時孫權筑夏口城,“城西臨大江,江南角因磯為樓”,有軍事瞭望作用。隨著東吳滅國,黃鶴樓轉而成為長江之畔“游必于是”的名勝,與湖南岳陽樓、江西滕王閣并稱為“江南三大名樓”。
然而關于黃鶴之名的由來,歷來說法不一。崔顥詩人本心,偏信浪漫傳說,借仙人駕鶴而去的故事生發無窮想象,說“黃鶴一去不復返”,便有了歲月不再、古人不可見之憾;仙去樓空,悠悠千載,唯余白云江水依然。詩人寥寥幾筆描繪出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,龜蛇鎖江,心潮逐浪。
毀建再三 雄渾依舊
現在的黃鶴樓,早已不是崔顥登上的那個樓。在樓內二層,大理石鐫刻著唐代閻伯理撰寫的《黃鶴樓記》,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。在歷史上的頻繁兵火中,黃鶴樓屢建屢廢,形制每朝不同,但大都保留著高古雄渾的特點。
史料記載,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,占用了黃鶴樓舊址,1981年重建的新黃鶴樓,位于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,與大橋對望。新樓仿制建于同治七年、毀于光緒十年的最后一座“清樓”模樣,卻又青出于藍,更加雄偉: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,翹角飛舉,形如展翅欲飛的鶴翼;樓層內外則繪有以仙鶴為主體,云紋、花草、龍鳳為陪襯的圖案。
如今登樓遠觀,近百米之下大江奔流、大橋橫跨,兩岸草木蔥蘢,建筑高企,依舊是蒼茫浩大的氣象,依舊有“把酒酹滔滔”的沖動。也難怪,日間常有書畫展、詩詞展在此舉辦,藝術家們憑欄走筆,轉眼便是一紙盛世繁華。
樓雖毀建再三,黃鶴之名卻從未斷絕,吊古懷鄉的“傳統”也從未消失。如今,蛇山一帶被辟為黃鶴樓公園,除牌坊、軒、亭、廊等建筑外,還建有詩碑廊,收藏著歷代詩人的名作,景區內還聘請了專門講解詩詞的志愿者。
NEWS03-27 | 2017云南設立監理中心 旅游購物30天內可無理由退款04-13 | 2017煙臺各景區大力倡導文明旅游 增強游客文明意識
400-0592-122
微信服務號
福建
189-5010-8464
廣東
159-1735-0572
浙江
137-3841-9579
江蘇
159-5173-7405
直轄市
159-0061-6442
溫馨提示:
您可以通過微信、留言或撥打電話咨詢用車事宜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您的需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