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 [切換城市]
新華社杭州6月26日專電 題:從傳統文化到當代藝術——中國江南古鎮的“文化升級”之路
新華社記者 段菁菁
“請問你們家有需要處理的舊毛衣嗎?”今年2月,美國藝術家安·漢密爾頓第一次來到烏鎮,是和她的學生挨家挨戶去敲當地居民的門,收集不要的舊毛衣。
受到烏鎮國際當代藝術展的邀請,一個月后,漢密爾頓巨大的裝置作品《唧唧復唧唧》在烏鎮國樂劇院展出——一臺老式織機擺放在舞臺中央,線軸連在劇場的座椅上,觀眾席和舞臺靠綿綿的細線聯系起來,整個劇院變成了一臺體量碩大的手工織布機。
“烏鎮原本就有繅絲業的傳統。”漢密爾頓說,烏鎮女人的智慧和知識都在她們的手上,所以這次她請當地人一起加入這件藝術品的創作。
這個因世界互聯網大會、戲劇節、木心美術館而變得熱鬧非凡的江南古鎮,最近正與當代藝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策展人馮博一策劃過上百場展覽,在古鎮策展是頭一遭。早在2013年,在與烏鎮旅游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聊天時,兩人不約而同想到烏鎮是否可以引入當代藝術,結合當地傳統文化來探索一種新的文化可能性。
“不把老廠房拆了做房地產,搞當代藝術能賺錢嗎?”當烏鎮北柵絲廠被改造成展出當代藝術的場館時,當地百姓這樣問陳向宏。
在陳向宏看來,烏鎮即使傳統文化做得再好,現代人更感興趣的依然是當下充滿時尚和都市氣息的世界。“烏鎮作為一個1300年歷史的文化古鎮,它不僅僅是用來懷舊的,它是要用來適合年輕人參與的。”
馮博一幾乎每年都會參加威尼斯雙年展。在她看來,威尼斯與烏鎮都依水而立,有參考價值。但威尼斯雙年展已經有百余年歷史,更體現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和在世界范圍內的探索性,而對于烏鎮來說,首要任務是如何創牌子,讓人們知道烏鎮有一個當代藝術展。
第一屆烏鎮國際當代藝術展的“全明星陣容”,讓很多“文藝青年”雀躍不已,其中包括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、“大黃鴨之父”弗洛倫泰因·霍夫曼、“行為藝術教母”的瑪麗娜·阿布拉莫維奇等。“這種級別的藝術家,一次展覽能請來兩三位就很好了。沒想到烏鎮一口氣請來40位。”一位參觀者感嘆。
然而,中國古鎮與當代藝術的融合不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馮博一說,即使是最前沿的藝術,也要與烏鎮的內涵有關。“比如霍夫曼那條長15米、高7米的龐大作品《浮魚》,被放置在西柵水劇場前面。寓意烏鎮就是一條河,當代藝術、戲劇節就是河里的魚。未來,這條河里可能會有更多品種的魚。”
早在2014年,烏鎮就是中國接待量最大的單體景區之一,2015年游客量超過970萬人次。面對大規模的旅行團,他們能否接受這樣先鋒的當代藝術展?
“我不擔心大眾看不懂。”馮博一說,與國內很多前沿先鋒展覽不一樣,這次展覽盡量放下當代藝術的架子。“這像是一次大規模的審美教育。為什么中國游客在國外總給人‘有錢卻沒文化’的印象?我們需要在軟實力上補足。”
審美教育產生的作用似乎從當地居民開始。如今,參與到當代藝術的活動成了小鎮居民的“頭等大事”。德國藝術家奧利弗·赫爾寧記得來到烏鎮做交流的那天,當地人與從杭州趕來的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生一起把大劇院序廳擠滿。有烏鎮居民坦言,一些作品他們依然看不懂、太晦澀,他們愿意從“湊熱鬧”開始。
在江南古鎮舉辦當代藝術展,烏鎮并非首家,同樣知名的水鄉周莊四五年前就有過嘗試。“這樣的影響無疑是潛移默化的。一邊是中國舊時的記憶,一邊是當代最新的文化,你會發現其中有趣的文化碰撞。”馮博一說,當很多人的審美觀念還停留在畫得逼真以及傳統水墨的層次時,這個中國江南古鎮,正在用一個巨大體量的當代藝術展,展現最新的藝術語匯。
NEWS06-27 | 20162015年中國“十大美麗海島”揭曉 福建東山島和三都島入選07-05 | 2016重慶燒烤列入非遺名錄
400-0592-122
微信服務號
福建
189-5010-8464
廣東
159-1735-0572
浙江
137-3841-9579
江蘇
159-5173-7405
直轄市
159-0061-6442
溫馨提示:
您可以通過微信、留言或撥打電話咨詢用車事宜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您的需求!